这两天,上海楼市比较热闹。
先是金山区楼市松绑,紧接着第三批集中供地迎来收官,并且上海总价地王TOP3在本轮被刷新。
先来看第三轮集中供地的几个重点:
1、土地规则迎来大调整:核心区地块重启“招挂复合”,增设竞报“高品质建设”环节,且明确最低装修价格标准。
2、平均溢价率走低,但仍有47%地块触顶摇号成交,冷热分化的格局与新房市场相似。
3、国央企“包场”摇号地块,民企在总价较高的一线城市存在感进一步削弱。
第三批集中供地17宗地块总成交金额675.7亿元,至此,2023年上海前三轮集中供地涉宅土地总成交金额达1838亿元,位居全国第一。
整体来看,上海土拍仍然坚挺,这进一步说明,一线城市仍是房企投资的重点。
在当前市场情况下,土拍规则升级的城市并不多,上海算一个。 第三批集中供地土拍规则很明显的变化是,地块报价至最高限价后,需先进行“绿色建筑及超低能耗建筑”和“公租房比例”的竞拍,两者均拍至最高限制后才进入摇号环节,且明确装修价格标准,引导房企高质量建设。 相较于此前最高限价后直接摇号,新增的两个环节对于房企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、运营要求。 这也意味着,土拍除了考验房企资金能力以外,开始从更多维度进行筛选。 规则的调整对增加了后期项目建造、运营成本,但也提升了央国企投资的竞争优势。 从参拍房企也可以看出,央国企在上海依然强势,比如保利在17宗地中参与了10宗竞拍,象屿和招商也参与了9宗。 虽然国央企积极参拍,但从地块的角度来看,本轮地块参与热度不及第二批次,第二批次挂牌的24宗地块中有9宗的参拍房企数量达到10家以上,而本批次的地块参拍房企基本都在10家以下,仅有青浦赵巷地块参拍房企超过20家。 上海第三批集中供地在10月份共进行了两轮,两轮共成交17宗地块,总成交金额675.7亿元,平均溢价率分别为6.67%和2.34%。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,溢价率回落幅度较大,土拍热度不及今年的前几轮,其中第三批第二轮土拍溢价率与2022年第三批次相当。 主要原因在于,本轮集中供地中徐汇龙华地块起拍价240亿元、宝山地块是大型TOD综合地块,两宗地块总价较高、用途复杂,拿地门槛较高,底价成交对整体的溢价率也有影响。 虽然平均溢价率回落,但是17宗地块中共有8宗触顶(摇号)成交,占比达到47%。 这组数据更能体现出房企拿地的热情。毕竟,在土拍规则升级的情况下,增加竞品质和公租房比例,还能有接近半数地块触顶摇号,十分难得。 另外,溢价成交的地块比例也达到了18%。底价成交的地块比例为35%,这些地块基本上位于青浦、浦东和金山的偏远区位。 整体来看,上海三批次土拍市场热度平稳,与新房市场相似,冷热分化的格局显著。 从第三批次集中供地成交情况来看,17宗地块中有12宗被国央企(包括联合体)竞得,央国企拿地的比例已达到七成。 其中,中海以240亿元底价竞得本轮总价最贵的徐汇龙华地块,也成功刷新上海总价地王TOP3,招商、华润拿地总价分别达到101.6亿元和70亿元,拿地金额排行靠前的房企均为国央企,体现了国央企雄厚的资金实力。 另外5宗也被城投公司拿下。其中,除了新长宁集团摇中长宁区程家桥地块、同济房地产以总价11.1亿元、溢价率2.12%竞得青浦朱家角地块以外,其余均为托底拿地。 民企在总价较高的一线城市存在感持续削弱。 截止目前,上海三次集中供地共成交了60宗含宅用地,其中央国企占比达到七成。 具体企业来看,保利、招商今年在上海新增拿地已经达到了5宗,实现了在上海的大幅度补仓。其次象屿、建发也各自增储4宗;绿城、中国铁建、华发和华润则均有3宗地块的收获。 单个企业成交地块数量似乎并不能说明问题,但把上述几家企业竞得的地块加起来,已经达到了上海今年出让的含宅用地幅数的一半。 这也预示着,未来上海市场集中度还将持续走高。 上海仍是房企投资的焦点。 当前上海土拍市场几乎是央国企的“主场”,民企在总价较高的一线城市存在感持续削弱,未来新房市场的集中度仍会持续走高。 房企在资金有限的压力之下,押宝核心城市优质地块将成为常态,未来土拍热度指标将逐步与新房市场趋同。 兔博士内容免责声明:此文章信息转载来自丁祖昱评楼市;内容及图片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目的更多是分享、传递信息但并不表示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信息仅供参考,如转载的内容及图片牵扯版权问题,请联系兔博士进行删除处理(微信/电话18621541330)